网站支持IPV6

三明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发布时间:2007-11-15 09:04    来源:三明市统计局    字号:

          三明市2000年国民经济统计公报
                     
三明市统计局
   2001年2月19日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工作部署,围绕年初市委作出的“抓好一个环节(推进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的经济体制改革)、夯实两个基础(农业基础地位和市场体系及运行机制的基础性工作)、突出六项重点(抓项目、调结构、扩城镇、拓市场、促开放、优环境)、实现三个同步(经济与社会事业同步发展、经济增长速度与效益同步提高、经济运行状况与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改善)”的部署和要求,抓住机遇,拼搏进取,克服各种困难,稳步推进各项改革,实施科教兴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 综   合
   国民经济保持稳步增长。2000年国内生产总值255.39亿元,比上年增长7.8%(若含高速公路投资,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55.67亿元,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0.61亿元,比上年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01.22亿元,增长9.1%;第三产业增加值83.56亿元,增长9.2%。经济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上升。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8.5%、39.5%、32%调整为27.7%、39.6%、32.7%。
市场价格总水平基本平稳。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7%,其中城市下降0.2%,农村下降1.0%。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3%,其中城市上升2.6%,农村上升0.4%;食品类下降1.1%,衣着类下降1.5%,家庭设备及用品下降1.1%,医疗保健上升1.3%,交通和通讯工具下降7.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下降3.9%,居住上升5.7%,服务项目上升22.9%。
 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全市共建立再就业服务中心107个,全市累计有国有企业下岗职工2.4万人,滞留中心的下岗职工3755人按时足额领到基本生活费。全市共筹集再就业资金12281.41万元,使用12276.8万元。52.7%以上的下岗职工参加技能培训,有2.09万人接受职业指导,全市共分流安置2.02万人,实现再就业1.46万人,再就业率60.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市场适应能力不强,由于大部分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农民增收难度加大。企业经营机制不活,素质不高,辐射能力不强,流通渠道不畅;固定资产投资中社会和民间投资明显不足;就业压力大,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
    二、农   业
 2000年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粮食产量有所下降。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79.32万亩,比上年减少33.32万亩;总产量达135.13万吨,比上年减少8.97万吨,下降6.2%。粮食作物品种调优,早稻优质品种面积达18.8万亩,优质率达32.6%,比上年提高24.9个百分点。
  全市经济作物面积扩大10.81万亩,占粮经播种面积的比重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多种经济作物产量有增有减。全市水果产量达45.29万吨,比上年下降9.9%;花生产量1.75万吨,增长2.5%;茶叶产量1.26万吨,增长3.8%;莲籽产量0.2万吨,增长48.7%;食用菌产量5.58万吨,增长13.6%;烟叶产量4.28万吨, 增长2.7%。
  畜牧业和渔业生产全面发展。猪牛羊肉产量达到8.86万吨,增长8.5%;禽蛋产量达到3万吨,增长8.8%;水产品产量达到7.13万吨,增长4.8%。
  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林业部门全面推行林业改革,加快后续资源培育。全年完成造林更新22.81万亩,义务植树608万株;全年完成中幼林抚育间伐40.78万亩;竹林低改36.98万亩; 竹林高优培育15.73万亩;本年新封山育林30.9万亩。
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年末实有耕地面积中,有效灌溉面积达171.49万亩;旱涝保收面积139.17万亩;机电排灌面积7.42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0年,全市国企改革稳步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已基本实现三年改革和脱困目标,列入全国6599户脱困目标的8户企业已有6户初步摆脱困境,一批中小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兼并、租赁等形式放开搞活,全市有146家国有企业通过改制取得明显成效。
   工业生产持续平稳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84.85亿元,比上年增长9.1%。国有工业企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1.6亿元,比上年增长8.4%。
  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中钢产量118.22万吨,增长2.1%;成品钢材产量150.85万吨,增长2.8%;生铁产量112.11万吨,增长14.3%;农药0.57万吨,下降39.4%;人造板产量20.97万立方米,增长3%;发电量56.01亿千瓦时,增长0.5%;水泥583.96万吨,增长2.2%;化肥27.49万吨,增长3.8%;布产量0.77亿米,增长34.8%。
 工业生产产销平衡,经济效益提高。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7.89%,比上年下降0.44个百分点。全年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45.9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实现利润5.71亿元,增长1.84倍;亏损企业亏损额2.49亿元,比上年减亏34.6%。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04.99%,比上年上升11.91个百分点。
  建筑业平稳增长。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6.36亿元,比上年增长8.8%。施工房屋面积215.94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5.3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87.77 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66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加快。我市扎实开展“项目年”活动,在全市范围内形成抓项目促发展的良好氛围,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储备增加、质量提高。初步统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9.05亿元(含高速公路投资),比上年增长5%。在基建更改、房地产和其他投资中,国有经济投资22 .61亿元,增长1%;集体经济投资0.49亿元,下降11.5%;城镇私人建房投资5.35亿元,增长5%。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16.73亿元,下降0.7%,更新改造投资完成额16.22亿元, 增长1.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额5.6亿元,增长45.2%。全市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中,新开工项目548个,比上年增加101个;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继续发展,全年交通邮电完成投资5.21亿元,比上年增长4.1%;制造业完成投资12.77亿元,比上年增长2.5%。
  房地产投资结构得到调整,商品房建设投资有所加快。全年商品房建设投资3.89亿元,比上年增长27.9% ,竣工面积60.08万平方米,增长1.4倍。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列入2000年全市“重中之重”的10个新开工项目已有8个开工建设,1个基本完成开工前期准备工作;10个“重中之重”续建项目进展顺利。沙县城关水电站、青山纸业股份有限公司高强牛皮箱板纸、三明烟叶打叶复烤生产线、闽江上游洪水预警报二期工程已投产或试运行;三明华茂化工有限公司三聚氰胺、三钢高效连铸及连铸坯热送热装改造项目、三化电石炉半密闭烟气改造及余热利用项目和三元竹洲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年内均可建成投产;闽江上游沙溪流域三明段防洪一期工程已建成27.24公里,其中2000年完成17.3公里;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列东输变电工程部分已竣工投入运行,110KV线路电缆已敷设完毕,农网改造全年完工915个行政村;京福高速公路三明段一期工程三明连接线已全面开工建设;永安贡川水电站、蕲蛇酶注射液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永安智胜公司高效三元复合肥、将乐高低频电子系列产品开发,三重机冲击式和振动压路机、三明辉煌机械厂稀土氮化硅陶瓷轧辊产业化、下洋电信生产用房、三明市污水处理二期工程等项目正在抓紧组织实施。
        
   五、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持续发展。全年运输邮电仓储业增加值19.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高速公路前期工程和开工准备工作取得新进展,为构筑我市快速经济通道打下良好的基础。据交通部门预计:全市公路货运量2200 万吨,货运周转量11.4亿吨公里,公路客运量完成3900 万人,旅客周转量完成13.64亿人公里;水路运输完成货运量13.6万吨,货运周转量900万吨公里。铁路旅客运输到发量总计 329.3万人, 比上年下降12.7 %;货物运输到发量总计1499.1万吨,比上年增长10.1%。
 邮政通信完成业务总量1.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网络综合通信能力不断增强,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完成了城区大对数主干光缆的敷设工作。新建无线环路-无绳电话覆盖三明、永安、沙县城区的电话网。全市新增固定电话用户6.6万户,全区电话主线普及率达14.1部/百人。完成省政府下达的27个老区基点村通话任务,行政村的通话面上升到96%。全市新增移动电话9.4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1.84亿元,比上年增长9.6%。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48亿元,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62.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8%和9.5%。个体经济零售额53.59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9.3%,餐饮业增长16.1%,制造业增长11%。
  我市以假日经济兴起为契机,重点抓好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促销环节,合力共树“三明大金湖”旅游品牌。据旅游部门不完全统计:全年共接待游客283万人次,旅游业收入11.8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4.6%,其中门票收入235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4.1%、15.7%和6%。
         
  七、对外经济
2000年,全市外经贸通过优化调整外贸出口结构、改革招商方式、改进和完善外经贸环境,外贸出口继续呈现回升态势。全年外贸出口10732万美元(海关数),比上年增长47.5%;实际利用外资601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4%。外资来源呈现多样化,改变了以往以港澳台资为主的局面,开始向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进军,去年来自这些国家的外资金额占利用外资总额的33.3%。对外劳务合作保持良好势头,全年新增派出劳务875人。
  全年共接待住宿境外游客3037人次(测算数),其中外国人1077人次,华侨、港澳同胞、台湾同胞1960人次。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良好。财政收入结构得到逐步改善,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税性收入有所提高。全市财政总收入19.3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7.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3.15亿元,比上年增长6.1%,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55亿元,增长8.3%。全市财政支出17.3亿元,比上年增长8%。
金融总体运行平稳。2000年,股票市场极为活跃,受资金申购新股影响,储蓄存款进一步分流但总体增长,现金投放强劲,工资性及储蓄存款现金加快。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1.34亿元,比年初增加3.79亿元,增长2.41%,比上年同期少增11.9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43.9亿元,比年初增加0.5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03.98亿元,比年初减少1.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29.22亿元,比年初增加4.24亿元,增长3.4%,比上年同期少增4.84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611.07亿元,累计支出612.7亿元,收支相轧净投放1.63亿元,同比少投3.27亿元。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保险机构全年保费收入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6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2.41亿元。财产险赔款支出0.88亿元,人身险赔款支出0.59亿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2000年,全市科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教兴市”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区域试点城市,加强科技创新,发展高新科技,构建我市科技发展的新格局,科技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形成。全年全市科技三项费用占市本级财政总支出的1.54%。
全年列入省市科技计划项目50多项,其中有7项被省科技厅列入省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三明双轮化工机械有限公司、厦工集团三明重型机器有限公司、大田水泥厂和永安阀门制造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的6种产品被国家科技部认定为新产品,并列入2000年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有新的发展。沙县北郊12.2平方公里区域被选定为徐碧高科技延伸拓展区,永安尼蔼高科技园也积极拓展空间,由原来的3.57平方公里拓展到9.2平方公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管理机构日趋完善,成立了三明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同时建立三明市常设技术交易市场。
加强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全市12个县(市、区)都建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尤溪、永安、泰宁3个县(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省科技厅确定为重点中心,三明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国家科技部列为第三批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评审单位。 
科技转化生产力步伐加快。“三明沙溪沿岸星火技术产业带建设”项目区内珍稀食用菌和优质稻两大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其它三大工程竹类资源、优良禽畜、优质果蔬都取得较好的效果。“建莲产业化”项目目前已全面实施。民营科技企业进一步规范,全市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206家。
   技术监督部门切实加大质量监督力度,努力维护经济秩序。全年行政执法立案294 件,现场处罚345件,查获假冒伪劣商品货值680多万元,处罚没款180多万元。全市新通过质量体系认证28家,新完成工业企业计量达标14家,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95%以上,基本实现消灭无标生产。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0年6月12日教育部正式批复成立三明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占地面积724亩,校舍建筑面积13.27万平方米,在校生达5230人,共设置13个系(部)、37个专业,拥有教职工人数586人,其中各类高级职称86人,各类中级职称227人。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市高考考生上线率77.32%,全市万人口上线数达15.73人,居全省第三位。加快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全市中小学配备计算机7848台,建设校园网7所,有18名师生在全国和省级有关信息技术竞赛中获奖。全市初等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入学率99.89%,初中阶段入学率118.5%,残疾儿童入学率90.03%,15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98.90%,17周岁初等教育完成率87.72%,15周岁文盲率0.38%,全市青壮年非文盲率达98.99%,脱盲人员巩固率达98.62%。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全市职专、职高招收新生5323人,有297名职业学校学生被厦大等高校的职业技术学院录取,职业技术等级证书持有人数达2100多人,推荐就业率达90%以上。全市报考成人高校4282人,录取新生1646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人数5.16万人,11.69万人次,合格4.3万人次,毕业1380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有序发展。我市以抓好精品生产和拓展文化产业为重点提高文化工作的品位和质量,以举办重大群众文化活动为载体带动社会文化的普遍繁荣。在国家赛事中获金奖1项,铜奖1项,表演奖2项,提名奖1项,入展1项。在省级赛事中获金奖2项,银奖4项,铜奖19项。泰宁县被人事部、文化部授予全国文化先进县,沙县被评为全省文化先进县;全市已有全国文化先进县2个,全省文化先进县3个。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 个,文化馆13 个,公共图书馆12 个,博物馆11 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7 个。广播电台1 座,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4 座,广播人口覆盖93.26%,电视台1 座,电视人口覆盖率98.28%。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厂矿企业)931个,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41个,中心卫生院31个,乡镇卫生院106个,卫生防疫站13个、妇幼保健所8个,卫生学校8个,药品检验所6个,专科防治所1个,医学科研所1个,其他卫生机构9个。拥有病床总数8366张,卫生工作人员10520人,其中卫技人员8889人(含高级职称429人)。全市已有115个乡镇401个行政村开展合作医疗,分别占全市乡镇和行政村总数的82.14%和23.23%,比上年同期提高12.14个百分点和5.39百分点。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0年,我市运动员在全国体育大会上获男子健美70公斤级第二名及女子健美和健美操第五、六名。在第四届全国农民运动会上,我市运动员获金牌、银牌各一枚。举办中日女排对抗赛及一些趣味较强的体育健身活动和比赛,不断提高我市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活跃群众体育生活。加强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对市区2880人进行体质监测。全市有1147所学校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参加锻炼的学生达42.67万人,有40.05万人达标,达标率为93.86%。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加快发展。至2000年底,全市列入“一控双达标”考核的534家工业企业都已实现了达标排放;列入总量控制的12种污染物,都控制在省下达的排放总量指标内,尤其是废水中的砷和工业固体废物、工业粉尘排放量比上年度分别削减72.8%、58.9%、51.8%。辖区环境质量总体上有较大改善,地表水水质都已达到国家Ⅲ类水质标准,市区空气环境污染指数控制在二级水平内,主要污染物总悬浮微粒(TSP)的年均值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比上年下降4.9%,达建市以来的最好水平。市区烟尘控制区、噪声达标区面积分别达到15.93、8.015平方公里(覆盖率分别达91%和45.8%)。
      十二、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有所上升。全年出生人口39207人,出生率14.7‰;死亡人口17289人,死亡率为6.48‰;全年自然增长人口21918人,人口自然增长率8.22‰,比上年上升2.05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266.72万人,比上年末净增0.65万人。在总人口中其中非农业人口66.85万人,占总人口的25.1%;农业人口199.87万人,占74.9%。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51元,比上年增长6%。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3182元,比上年增长4.9%。全年城镇私人建房竣工住宅面积122.6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积极拓展养老保险筹资渠道,努力把社会保险覆盖面扩大到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和职工。全市参保职工人数16.34万人,征缴养老金3.09亿元。全市有1541户3689人享受了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救助,累计发放保障金242.6万元;农村有2639户5393人享受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全年共发放保障金198.06万元。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去年,全市先后遭受四次特大的暴风雨、龙卷风、台风灾害袭击,据不完全统计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4亿元,民政部门认真查灾核灾,紧急转移安置灾民,及时发放救灾款物,安排好群众生活。全市全年共拨出救灾款、捐赠款1104万元,动用救灾预备金104万元,确保了灾区人民生活和社会稳定。
注: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以上数据为2000年快报数。
附表1:2000年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
一、农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粮食
万吨
135.13
-6.2
花生
万吨
1.75
2.5
油菜籽
万吨
0.18
-0.7
甘蔗
万吨
3.89
3.5
烟叶
万吨
4.28
2.7
 #烤烟
万吨
4.22
2.8
莲籽
万吨
0.20
48.7
茉莉花
367
14.0
食用菌
万吨
5.58
13.6
茶叶
万吨
1.26
3.8
水果
万吨
45.29
-9.9
 #柑桔
万吨
26.09
-23.3
猪牛羊肉产量
万吨
8.86
8.5
水产品产量
万吨
7.13
4.8
二、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计量单位
绝对数
比上年增长%
万吨
3.77
45.0
亿米
0.77
34.8
化学纤维
万吨
3.20
64.5
机制纸及纸板
万吨
15.75
34.2
塑料制品
万吨
4.21
12.4
化肥(折100%)
万吨
27.49
3.8
化学农药(原药)
万吨
0.57
-39.4
万吨
118.22
2.1
生铁
万吨
112.11
14.3
成品钢材
万吨
150.85
2.8
原煤
万吨
167.46
-10.6
人造板
万立方米
20.97
3.0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56.01
0.5
水泥
万吨
583.96
2.2
木材
万立方米
111.71
-16.7
注:产品产量统计范围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附表2:
  市场价格变动情况            指数(上年=100)
类别
2000年
1999年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101.3
98.5
  城市
102.6
99.2
  农村
100.4
98.0
 食品
98.9
95.0
  粮食
85.2
95.1
  油脂类
95.0
101.5
 肉禽及其制品
98.9
91.2
  蛋类
83.9
97.2
 水产品
100.1
93.7
  鲜菜
116.8
94.0
 衣着
98.5
97.4
 家庭设备及用品
98.9
97.7
 医疗保健用品
101.3
102.1
 交通和通讯工具
93.0
96.0
 娱乐教育文化用品
96.1
96.3
 居住
105.7
101.8
 服务项目
122.9
116.7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99.3
96.7
  城市
99.8
97.2
  农村
99.0
96.3
 
 

附件下载

相关链接